那事你可还记得?民众的力量连皇权都能推翻,连国君都要敬畏,民众的声音又岂是能随意忽略甚至堵塞的?防民之口甚于防川,而今我若再写文章与他作对,那便是站立在这滔滔奔涌的河川上,注定会被溺毙!只愿皇上明白我的苦心,更看重我的策论并提携重用。所以现在咱们什么都不能做,只能等。」
景郡王想起上次差点分裂魏国的流言,心中已起了怯意。他不是圣元帝,断没有一言平息民乱的威望,若是徐广志与逆旅舍人展开笔战却又惨败,不仅他文名尽毁,自己也会引火烧身。
二人对坐无言,半晌后只能含恨认输,且等下回再慢慢布局,重振旗鼓。
未央宫里,圣元帝派遣暗卫从赵陆离怀中偷来原稿,正如痴如醉地阅览,时而拍案叫绝,时而恍然大悟,竟片刻也舍不得放手。
「来人!把帝师、太常、司马、司徒、司空等人召来,就说朕这里有一篇奇文欲与他们共赏!」他一人饱览犹觉得不够,恨不得嚷嚷的全天下都知道。
两刻钟后,诸位大臣奉召而来,瞥见皇上手里的文稿,心里莫不了然。身为士大夫,他们自然更满意徐广志的策论,但皇上出身草莽,又是蛮夷,难以理解他们对于父权与宗族礼法的执念,而朝堂上渐渐启用寒门贫士为官,对公平公正的追索亦前所未有的强烈。
这篇文章的问世可说是顺应天命,合乎人心,虽伤及权贵要害,却更挠到百姓乃至于寒门士子的痒处,拥有极其庞大的群众基础。在世家衰落,寒门崛起的现在,它一面肯定了儒家仁爱学说的重要性,博得了普通群众的认同感;一面直指其划分人等的局限与弊病,获得了天下庶民的支持与拥戴。紧接着又一改风格,由浅显易懂的白文变为深奥精炼的立法纲要,把文人的心也狠狠抓住。
这位逆旅舍人若肯出仕,当又是一位帝师!
众人心思各异,慢慢走到殿前行礼,未等下跪就被皇上招过去,欣喜道,「这篇名为《民之法》的文章,想必诸位爱卿都已拜读过吧?来来来,快与朕说说你们的想法。」
关老爷子和关父定睛一看,发现稿纸上竟是自家掌上明珠的字迹,不免出了一身冷汗。
三司长官中有两位出身官宦世家,自是对文章不怎么喜欢,随便敷衍几句便垂头喝茶,出身寒门的司空大赞特赞,推崇备至,把关家父子跌落谷底的情绪缓缓调动起来。
皇上从未见过衣衣的字迹,应当没甚要紧。这样想着,二人也就面色如常了,略喝几口热茶,等司空夸尽兴了再说话。
「帝师,您老最擅长写文,还请帮朕掌掌眼,这《民之法》究竟如何?」圣元帝恶趣味地询问。
关老爷子勉强压下骄傲的情绪,肯定道,「此文堪为立法之绪论,当命详定编敕所全体官员仔细研读、参悟。徐广志那篇策论微臣也看过,其宗旨为'在礼教宗法的基础上订立国法',看似彰显仁义,惠及各阶层,实则强化父权,淡化君权;加固宗族之凝聚力,削弱邦国之统御,年内可令社稷稳定,十数年内可令百姓顺服,二三十年后却可兴世家,旺宗族……」
至于重振世家与宗族的后果为何,想必无需他赘言皇上也知道,定是此消彼长,你进我退。
圣元帝目光变得锋利起来,转头看向司马与司徒二位大人,皮笑肉不笑地道,「难怪徐广志那般受士大夫追捧,却原来是这个缘故。亲亲相隐,官官相护,若触犯了国法,你们还能上请,亦或官当,真是逍遥得很!你们获得特权抱成了团,想干什么都有亲族或同僚帮忙掩盖,置朕于何地?好个徐广志,好个世家喉舌,权贵鹰犬!」
司马、司徒骇得瑟瑟发抖,连忙跪下请罪,从此再不敢举荐徐广志入仕。明眼人都看出来了,他那篇策论正正戳中皇上心肺,已令他厌恨至极!